書刊︰
2020年12月-別只把天國藏心內:從他者到神的子民
2020年10月-別只把天國藏心內:使命家庭
2020年8月-別只把天國藏心內:以聖潔構建神的國
2020年6月-別只把天國藏心內:天父世界的好管家
2020年4月-別只把天國藏心內:新神學理念
2020年2月-別只把天國藏心內:鎂光燈下今日的教會
2019年12月-挺身拓差傳:商業差傳中的商差宣教士
2019年10月-挺身拓差傳:商業差傳中的神學教育
2019年8月-挺身拓差傳:商業差傳中的差會
2019年6月-挺身拓差傳:商業差傳中的使命商人
2019年4月-挺身拓差傳:商業差傳中的教會領袖
2019年2月-挺身拓差傳:商業差傳中的信徒
2018年12月-創新與差傳
2018年10月-踐行使命的醫療差傳
2018年8月-門徒生活操練與差傳
2018年6月-商業與差傳
2018年4月-教育與差傳
2018年2月-使命門徒與社區關懷
2017年12月-得時不得時
2017年10月-宗教改革五百年
2017年8月-雖小仍可美
2017年6月-傳棒與接棒
2017年4月-死之思
2017年2月-年輕宣教士,你在哪裡?
2016年12月-後九屆華福大會
2016年10月-第九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
2016年8月-改變為基督
2016年6月-使命
2016年4月-榮耀
2016年2月-國度
2015年12月-社交媒體
2015年10月-會眾多元化
2015年8月-所得的位分
2015年6月-信二代
2015年4月-聖潔
2015年2月-《聖經》
2014年12月-教會中的新生代
2014年10月-别的信仰
2014年8月-核心家庭的再思
2014年6月-福音未及群體
2014年4月-跨文化宣教
2014年2月-神權、人權、民權
2013年12月-神學教育
2013年10月-退下火線.接上新薪
2013年8月-媒體與福音
2013年4/6月-國度、教會與轉化
2013年2月-教會中的華人文化,去或留?
2012年12月-走進社區、服侍社群
2012年10月-多元教會談合一
2012年8月-衝突
2012年6月-伊斯蘭信仰的挑戰
2012年4月-性的困惑
2012年2月-華福的過去與未來
2011年12月-第八屆華福會議
2011年10月-教會合一被基督差遣
2011年8月-社會文化藉基督更新
2011年6月-跟隨基督的榮耀腳蹤
2011年4月-捨己背架的聖潔生命
2011年2月-基督整全的天國福音
2010年12月-時不我與:末世宣教機會
2010年10月-百花齊放:各地職場宣教
2010年8月-福音入中華、福音出中華:中國大陸宣教工作
2010年6月-我們這樣宣教:大、中、小型教會的宣教策略
2010年4月-被折下的橄欖枝:向猶太人傳福音
2010年2月-100年來:宣教運動的回顧和前瞻
2009年12月-神學教育趨勢
2009年10月-親子牧養、關懷
2009年8月-城市/職場宣教
2009年6月-婚姻
2009年4月-教會合一 / 合作
2009年2月-e世代
2008年12月-禮儀傳統與後現代社會
2008年10月-如何向人分享信仰?
2008年8月-中國教會與全球化
2008年6月-華人習俗、節期
2008年4月-亞洲與宣教
2008年2月-消費主義
2007年12月-基督徒與理財
2007年10月-何謂美麗?
2007年8月-和平之君
2007年6月-休閒生活
2007年4月-宣教與宣教士
2007年2月-人權
2006年10月-兒童
2006年8月-第七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
2006年6月-社區堂會
2006年4月-文化更新
2006年2月-生命更新
2005年12月-福音來華二百年
2005年10月-屬靈操練、簡樸生活
2005年8月-牧養在職信徒
2005年6月-新興宗教運動
2005年4月-姊妹的角色:女性領導
2005年2月-世界:戰爭與和平、末世、環保
2004年12月-社會:危機與轉機
2004年10月-使命.外展
2004年8月-牧養群羊
2004年6月-重現色彩
2004年4月-塑造屬靈人
2004年2月-銀髮榮耀
2003年10月-基層宣教
2003年8月-健康家庭
2003年6月-青年
2003年4月-戒賭
2003年2月-科技佈道與牧養
2002年12月-另類牧養
2002年10月-大眾傳播與福音事工
2002年8月-求同存異
2002年6月-現今華人神學教育
2002年4月-慎防耗盡
2002年2月-動盪中的平安
2001年12月-屬靈領袖
2020年11月-危機中成長的教會•在「性」潔中成長
2020年9月-危機中成長的教會•形老靈不老
2020年7月-危機中成長的教會•門徒訓練
2020年5月-危機中成長的教會•傳承
2020年3月-危機中成長的教會•公共議題
2020年1月-危機中成長的教會•權力
2019年11月-教牧?何許人也!神學篇
2019年9月-教牧?何許人也!教牧篇
2019年7月-教牧?何許人也!信徒篇
2019年5月-教牧?何許人也!社會篇
2019年3月-教牧?何許人也!機構篇
2019年1月-教牧?何許人也!宗派篇
2018年11月-建立基督之家:特境家庭
2018年9月-建立基督之家:單身者之家
2018年7月-建立基督之家:初婚者家庭
2018年5月-建立基督之家:銀髮者之家
2018年3月-建立基督之家:信徒領袖家庭
2018年1月-建立基督之家:教牧同工家庭
2017年11月-新媒體:連繫、溝通、同行:率先垂範 新媒體下誰是權威?
2017年9月-新媒體:連繫、溝通、同行:發聾振聵以新媒體廣傳福音
2017年7月-新媒體:連繫、溝通、同行:春風化雨以新媒體培養信徒
2017年5月-新媒體:連繫、溝通、同行:與時並進建立新媒體教會
2017年3月-新媒體:連繫、溝通、同行:棄舊迎新──九個新媒體工具
2017年1月-新媒體:連繫、溝通、同行:早著先機
2016年11月-進擊、育成N世代:育成初職人士
2016年9月-進擊、育成N世代:進擊初職人士
2016年7月-進擊、育成N世代:育成大專生
2016年5月-進擊、育成N世代:進擊大專生
2016年3月-進擊、育成N世代:育成中學生
2016年1月-進擊、育成N世代:進擊中學生
2015年11月-建立更美的教會:更美的增長策略
2015年9月-建立更美的教會:更美的人際配搭
2015年7月-建立更美的教會:更美的牧養模式
2015年5月-建立更美的教會:更美的處身階段
2015年3月-建立更美的教會:更美於所處時空
2015年1月-建立更美的教會:更美的體制模式
2014年11月-特殊群體與福音:精神病與情緒病患者
2014年9月-特殊群體與福音:邊緣、隱蔽青年與吸毒者
2014年7月-特殊群體與福音:新移民
2014年5月-特殊群體與福音:少數族裔與短期居留人士
2014年3月-特殊群體與福音:智障與體障人士
2014年1月-特殊群體與福音:沉溺者
2013年11月-能醫自醫:培育處理衝突的能力
2013年9月-扶掖後進:資深教牧如何培育新進同工?
2013年7月-良材美玉:尋覓、確認與培育新生代教牧
2013年5月-量身訂造 — 教會培育新入職同工
2013年3月-千錘百煉 — 塑造適切時代所需的教牧
2013年1月-機不可失 — 抓緊成長機遇
2012年11月-教會財務管理
2012年9月-中國大陸教會關注的管理議題
2012年7月-突發事件及危機處理
2012年5月-教會硬體管理
2012年3月-教會管治理念、模式的異同
2012年1月-教會管理
2011年11月-推動不同群體投入宣教
2011年9月-支援宣教士
2011年7月-參與宣教的體驗與觀察
2011年5月-差派宣教士
2011年3月-宣教教育與宣教士培育
2011年1月-教牧如何推動宣教 ?
2010年11月-青出於藍:教牧的交棒/接棒期
2010年9月-穩中求勝 ─ 教牧的成熟/穩定期 (總第一七三期)
2010年7月-柳暗花明:教牧的迷失與更新 (總第一七二期)
2010年5月-如鷹展翅:教牧的建造/發揮期 (總第一七一期)
2010年3月-何去何從:教牧的抉擇期 (總第一七○期)
2010年1月-初出茅廬:教牧的入職期 (總第一六九期)
2009年11月-教牧的時間管理 (總第一六八期)
2009年9月-教牧感情生活 (總第一六七期)
2009年7月-離職、轉職 (總第一六六期)
2009年5月-教牧如何預備退休? (總第一六五期)
2009年3月-教牧進修生活 (總第一六四期)
2009年1月-教牧成長路 (總第一六三期)
2008年11月-輔導
2008年9月-教導
2008年7月-佈道-海外
2008年5月-佈道-本地
2008年3月-講道
2008年1月-領導
2007年11月-兒童
2007年9月-青年
2007年7月-弟兄
2007年5月-姊妹
2007年3月-夫婦
2007年1月-長者
2006年11月-隊工
2006年9月-強勢領導
2006年7月-教導職事
2006年5月-後現代牧養
2006年3月-健康教牧「人」
2006年1月-婚姻!大事!
2005年11月-教會普查與福音事工
2005年9月-教牧專業
2005年7月-死別也可歡欣
2005年5月-講道的提升與支援
2005年3月-牧養女性
2005年1月-傳道人的薪酬
2004年11月-癮
2004年9月-分齡牧養
2004年7月-身心康泰
2004年5月-初生之犢
2004年3月-增長VS.健康
2004年1月-危機中的牧養
2003年11月-中小型堂會
2003年9月-策略式領導
2003年7月-教牧個人成長
2003年5月-電腦科技
2001年5月-教會與福音機構
2001年3月-師母的角色
2001年1月-教會負增長
2000年11月-靈界爭戰
2000年9月-後現代牧養
2000年7月-教牧的人際關係
2000年5月-事奉動力
2000年3月-教牧領導
2000年1月-後現代講道點滴
1999年11月-動之以○
1999年9月-扶助困苦人
1999年7月-牧養新人類
1999年5月-真情流露
1999年3月-教牧之家
1999年1月-中年納福
1998年11月-好來好去
1998年9月-噢!講得好!
1998年7月-洶湧傳媒:為信徒尋出路
1998年5月-更美的主日崇拜
1998年3月-牧者,我要離婚!
1998年1月-電腦科技
1997年11月-教會內部衝突
1997年9月-牧養新移民
1997年5,7月-小組教會
1997年3月-教牧與佈道
1997年1月-供養教牧
1996年11月-教牧在堂會的角色
1996年9月-培育與動員
1996年7月-開不完的會議
1996年5月-教牧輔導
1996年3月-如何為教會訂事工計劃?
1996年1月-我的中國心
1995年11月-當我筋疲力竭時
1995年9月-教牧超人?
1995年7月-教牧專業操守
1995年5月-轉工跳槽
1995年3月-解放女教牧?
1995年1月-恭喜發財
1994年11月-教牧隊工
1994年9月-教牧與長執
1994年7月-我的家
1994年5月-黃潮氾濫
1994年3月-教牧子女
1994年1月-成人信仰更新
Issue 206/ Dec. 2007 - Chinese for Africa?
Issue 205/ Sep. 2007 - Missioning A-B-C
Issue 204/ Jun. 2007 - Precious Ishmael
Issue 203/ Mar. 2007 - Different Gifts, but for the ONE Lord
Issue 202/ Nov. 2006 - MK / TCK Care - What the Kids Say
Issue 201/ Sept. 2006 - MK / TCK Care - What the Parents Say
Issue 200/ July 2006 - The 7th CCOWE
Issue 199/ May 2006 - Faithful Stewardship
Issue 198/ Mar. 2006 - Intergenerational Joint Missions
Issue 197/ Jan. 2006 - All about Worship
Issue 196/ Nov. 2005 - Spreading the Holistic Gospel in Religious Pluralism
Issue 195/ Sept. 2005 - Children Matter
Issue 194/ July 2005 - English Pararllel Track of the 7th CCOWE
Issue 193/ May 2005 - Marketplace Ministry
Issue 192/ Mar. 2005 - Loving the Marginalized Ones
Issue 191/ Jan. 2005 - Maid in Mission
Issue 190/ Nov. 2004 - Political Involvement
Issue 189/ Sept. 2004 - Ministries Plus
Issue 188/ July 2004 - Spiritual Maturity
Issue 187/ May 2004 - Equip Our Next Generation for Leadership
Issue 186/ Mar. 2004 - The Impact of Intercession on World Mission
Issue 185/ Jan. 2004 - Chinese Christians amid Post-Modernity
Issue 184/ Nov. 2003 - Ethnic Chinese Missions
Issue 183/ Sept. 2003 - Unchanging Gospel vs. Ever-changing Technology
Issue 181/ May 2003 - CCCOWE's New Direction & New Priorities
本書目錄︰
2008年11月 - 輔導
教會如何運用《聖經》原則輔導?
傳統派輔導與程式派輔導
牧者若需要輔導……
師母的心靈關顧
婚前輔導探討
輔導問題家庭
如何以基督教信仰輔導性沉溺信徒?
教會如何牧養有同性戀狀況的信徒?
網絡成癮的危機輔導
陪伴有自殺傾向的肢體
輔導書介─《日漸親近……增潤與己與人的關係─以沙維雅的教導為基礎》
太極陶冶性情助親近神
介紹有關「輔導」的網站資源
編者的話
李台鶯
(美國真生命輔導傳道會會長)
筆者曾任神學院咨商研究所所長,期間規定主修道學碩士及咨商碩士的學生,修讀全校共同課程「心靈輔導:生命改變的活潑大能」時,必須接受一對一的輔導。有些學生已經是牧師、傳道及師母,他們的心靈實在充滿勞苦重擔。有些人看精神科醫生並服用抗憂鬱藥物;有些直嚷著要自殺,嚇得其妻子(師母)不敢再提醒他要讀經和禱告;有些人得不到會友的肯定,禮拜天講道後就悶悶不樂;有些人看色情圖片、以手淫自慰……牧者也是人,也有各樣的生活處境及壓力,但因靈命上隱而未現的根源問題,以致他們看不見自己需要輔導,或沒有勇氣尋求輔導。日復一日,牧者成為更虛偽的人,只有師母知道自己的丈夫儘管講道講得很屬靈,但私下生活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這些師母或牧師的孩子找我時,他們的痛苦化為眼淚,讓我心疼。
我常應邀在美國(U.S.A.)、中國大陸、臺灣舉行聖經輔導課程的密集訓練,參加者上了第一門課「生命改變的活潑大能─自我輔導」後,必須做自我成長的輔導作業,經過三至六個月的操練後,大多學會按課程的八大問題心樹模式自我把脈,因此生命得著極大的轉變。他們很興奮地走在成長的真道中,並與我分享他們的成長心得。很多人會以如此慨嘆的分享作結:「要是我們教會的牧師和領袖都來上你這門課,該有多好!」這說明了教會牧者迫切需要成長,也說明會眾也逐漸認識牧者需要接受輔導。因世俗心理學泛濫,並對教會影響深遠,許多牧者到精神科醫生那裡報到,某位精神科醫生曾對筆者說:「你們的神再偉大,也只是管死後上天堂的靈魂超脫的事。今生的事情,神插不上手,你看,來我這裡掛號的人,很多都是牧師。」神是大能的神,不會置其工人於不顧。我們真需要從神的憐憫和《聖經》觀點來思考牧師和傳道的心靈輔導需要。
牧者面對困擾與常人無異
牧者和常人一樣會面臨人生各式各樣的問題及難處。然而大部份全職服侍神的工人卻未必有正確的神學觀(這是事實,特別是從中國大陸、臺灣神學院畢業的人;美國雖看重神學,然而卻有許多似是而非的理論充斥各神學院),以致在日常生活收割所栽種的神學後果。錯誤的神學觀念帶領錯誤的生活應用,是牧者不願承認的。大部份牧者總以為自己的信念一定合乎《聖經》,但事實卻不然。不看重神的話,不以《聖經》的真理作思想的根基,是牧者無法在處境和壓力中站立得穩的主因,與一般會眾無異。
牧者面臨處境時,神往往用處境將牧者的心顯明出來,牧者若非盲目,就是自我防衛,他們不看重神的臉面,只看重自己的臉面,結果被面子捆綁而無法承認錯誤、失敗或有罪,因為他們頭腦裡知道因信稱義的教義,但心靈並不同意,反倒喜歡因行為稱義,以致他們必須拚命防衛自己的行為。他們不同意自己在基督裡的身分(self-identity),反倒從別人眼中尋求自己的存在意義和價值,當會友說他們不好或不是,他們就傷心、沮喪或生氣等。他們實際上怕人多於敬畏神(fear of man VS fear of God),1 那就成了他們的網羅(參箴二十九25)。牧者在處境中不選擇敬畏神,是他們身陷困境走不出來的第二原因,亦是一般會眾掙扎不得解脫之因。
牧者意識到內在的心理掙扎時,他們任憑情緒支配自己,並未警覺地以神的話檢視情緒,甚至落入自卑、自憐、自義、自傲及憤怒中。他們並未立即轉向神,學習以《詩篇》的話禱告,結果情緒超越神的話語之上,無法斷開情緒的支配,使處境惡化,這是惡性循環的後果,也是上述第一因與第二因共同產生的第三因,一般會眾也經歷此第三因的捆綁力量,最後生理上有了反應,只好看精神科醫生以服藥來扭轉。
牧者與一般會眾同樣需要在靈命上不斷長進,但牧者偷懶及不肯吃苦成聖,以至讀經和閱讀屬靈書籍都是為了講給別人聽,而不是先應用在自己身上,長期下來成為盲目的頑固者及頑固的盲目者,自以為很愛主、很屬靈,自以為已經是頭腦上知道《聖經》道理的人,殊不知自己所知的,與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現一大段福音鴻溝,此盲目若非聖靈作工,不得破除。但牧者已經無法回頭,就算他們自覺有壓力,卻不會認為自己有問題,以致他們以世俗心理學、精神科藥物,而非神及其真道作出路。故此他們的根源問題一直與他們同在,在他們的心裡,他們只是改變表面行為而已,這也與無數基督徒無異。
問題根源:抵擋神、得罪神
但是神並不會因此冷眼旁觀,或任其所揀選的人向受造物求救,祂為自己的名大發熱心,神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參彼後一3~11),祂必然會興起敬虔的人、處境等幫助祂的僕人,這也是聖經輔導開始在北美、中國大陸及臺灣受到重視的原因。華人教會開始警醒而接受聖經輔導的系列課程訓練,在紐約(New York)、芝加哥(Chicago)、大連、上海及高雄都有聖經輔導二年制課程,上課的牧者與平信徒一起學習從心著手看問題,以至他們不再將問題推卸到環境、原生家庭、生理化學分泌等,反而看見自己心裡的動機和慾望,因此歸向永活真神。牧者在牧會上掙扎的根本問題,根據上課的牧者綜合所得,不外乎尋求人的肯定而非神的肯定、怕人多於怕神、與其他教會牧者同工的比較(會眾人數及奉獻的增長)、想要出名、掌控(與執事和同工的衝突)。至於牧者的家庭、婚姻問題則與一般會眾無異,如夫妻相處、教養孩子、婆媳關係,這些都只是個人根源問題外顯的現象。筆者輔導的牧者的心靈掙扎,除了牧會部份有其「專業」困難外,日常生活及人際關係的問題,以至多數牧者接受輔導時的態度也與常人無異:先是怨天尤人,其次是自我防衛,然後想繞過心的根源問題而要求快速技巧的行為修正,直到聖靈大能使當事人低頭,看見自己離開神的心意有多遠、基督的愛有多深,以及自己拒絕神的後果有多可怕,最後他們意識到,一切外在壓力、處境或人物都不是他們掙扎之因,也非他們抗拒的對象,他們終極地抵擋神、得罪神。只有在這時候,他們歸回向神求助,所有生理困擾現象都消除,心靈重獲平安和喜樂。
輔導簡例
筆者列舉輔導簡例作結。一位師母患有所謂的憂鬱症近十年,一直不快樂,經某師母介紹來找我輔導。在過程中,這位師母說她無法和牧師同床,因為牧師曾有外遇,與接受她門訓的年輕姊妹同進同出,並有性關係。他們三人曾參加該宗派的東南亞年會,牧師在船上與那年輕姊妹有說有笑,完全冷落她。她曾經上告區會、總會,但監督反說她誣告牧師及破壞牧師名聲,甚至說她患精神病,要她看精神科醫生。她心裡十分怨恨丈夫、那年輕姊妹及眾監督,但她還要在教會服侍、作門徒訓練,丈夫卻是偽君子。如此拖延幾年,那年輕姊妹離開牧師,牧師也向她認罪,求她寬恕,但她就是無法和丈夫同床。「我一想到那張床,他們曾躺在上面做愛,我就覺得很污穢,我無法和丈夫有性關係。」她恨恨地說。她由好友介紹看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甚至所謂有內在醫治恩賜的人,但她就是無法開口向神禱告,也無法痛哭。
我們在輔導過程中,讓她看見她的不饒恕、苦毒不是源於她丈夫得罪她那麼單純的痛,而是她的反應加重那痛。她有那種反應,因為她怨恨神允許這樣的事發生在她這麼敬虔的人身上,怨恨神沒有為她申冤,沒有將監督的不公義曝光,反而允許他們居高位……我們同時探討神的慈愛與恩典,直到她得著基督的十字架的公義與憐憫,便向神開口求醫治及認罪。當她走出輔導室之後,陪她前來輔導的另一位師母感到非常訝異,因為一直繃著臉的這位師母,已經十年不曾面露笑容。
另一案例是一位牧師牧會時一直鬱鬱不得志,每次講道完就希望有人誇獎他,但一直沒有。他極力爭取在大場合領詩,也參加短宣,在站在人前的服侍上感到自己很有價值,但私下他卻常常上網、玩電子遊戲,是懶惰的人。其妻是愛主的姊妹,常提醒他,他就說:「你為甚麼不肯定我呢?」最後他與妻子沒話說,也不與妻子說話,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書房,但在神學院的同學會裡,卻一直抱怨妻子如何不好,不與他有性關係。後來其妻來找我,我要求這位牧者一起來,牧者接受輔導後,坦承覺得很自卑,因為他是私生子,母親未被重視,在成長過程中自己也未被重視。信主後覺得站在講臺可以得到別人的注意及尊重。在輔導過程中,我們針對他的基督徒身分,即「神的兒女」的教義,以及因信稱義的內容,彼此有很多討論,他才發現他的服侍是欺騙人也欺騙神,他一直怪罪神沒有給他一位會肯定他的妻子,卻沒有發現自己一直像小孩,還沒有預備好就進入婚姻,之後也不盡丈夫的責任,因為神沒有滿足他的需求。他才發現自己從神領受的赦罪之恩,其實他並不接納自己是罪人,反認為自己是受害人,覺得這個世界及每個人都欠他,當然神也欠他。他不敢讓人知道他的出生是私生子,反要遮蓋他父母的罪,又想靠表現證明自己是好的,因此無法接受妻子的提醒。他發現自己的信仰是虛假的,在團體裡,如果他可以引人注意,他就很有興趣地表現自己;若發現自己不是核心,他竟然會感到無聊乏味而當眾睡著。
在輔導過程中,他愈來愈發現自己的根源問題,也愈來愈以《聖經》真理檢視自己內在的慾望和動機,合乎《聖經》的慾望他就交託主,自己則盡自己這部份的責任。同時他也看見自己的慾望是肉體的、屬世的,他就向神認罪,並追求在基督裡應有的思想和情緒,當自卑和自憐的情緒出現時,他就以神的話提醒自己。今天他仍然在學習生命的功課,但他已經不再尋求別人對他的肯定,同時他也在神的話上努力下工夫,而且先應用在自己身上。「我所信的神是又真又活的神。」他非常高興且確信地對我說。
當然,輔導過程不是三言兩語所能道盡。通常牧者的個人生命越健康,雖有牧會壓力,一般而言都知道在神面前耐心等候祂 開路,即使偶有暴風雨,也不過是短暫地淋濕一下,而不會被淹沒;但個人生命不健康者便越覺得牧會中的暴風雨是海嘯,不知道神允許牧會事工將其內心暴露出來,也不知自省,然後轉向基督,以致在痛苦中越陷越深,加害自己,並傷害妻子、家人及會眾。我認識許多牧者都是盡心服侍神,也盡心想要討神喜悅;我也知道有些牧者面對許多問題,但他們不願面對問題根源。如上所述,第一,只在嘴上看重神的話,但生活點滴及人際關係上不願將神的話應用出來;其次,他們崇拜的不是神,而是人,在生活中,人才是他們的神,人怎樣看他們,比神怎樣看他們更有支配的效力;第三,他們任憑情緒左右他們,卻不轉向神,等到失眠等生理反應出現時,才轉向藥物求救,如此就把心理問題以生理藥物解決,以後碰到類似處境,根源問題永遠會被觸動而引爆,直到有一天崩潰為止。
其實牧者不必如此,若要了解並解決自己的根源問題,可以參考聖經輔導叢書(中文譯本由真生命輔導傳道會出版),其中已出版的《走出心理憂谷》和《破除人生百憂》有不同的主題探討,筆者也在這兩本書的序言中提出輔助輔導簡則:觀察處境、個人反應、動機及後果。另外,怕人不怕神的主題,2 以及如何從神的眼光看輔導的書籍,3 也將在今年年底出版。若牧者需要接受輔導,可以找我們。本會網站:http://www.truelifecounseling.org,電郵:tlministry@yahoo.com。
註
1. Edward Welch: When People Are Big and God Is Small: Overcoming Peer Pressure, Codependency, and the Fear of Man, Phillipsburg, NJ: P&R Publishing, 1997.
2. 同上。
3. David Powlison: Seeing With New Eyes: Counseling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Scripture, Phillipsburg, NJ: P&R Publishing, 200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