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

普米族

Pumi

人口

42,861(註)

分布

分布在雲南省西北的蘭坪縣、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維西縣、永勝縣和寧范彝族自治縣以及四川省西的木里藏族自治縣、鹽源縣等地。

語言

普米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分兩種方言,但差別不大,基本上能通話。日常使用的文字是漢文和藏文,年輕的一輩多用漢語、漢文。

歷史淵源

普米族的來源有三種說法:一.源於北方蒙古族;二.源於拉薩藏族;三.源於西北青藏高原的古羌人。但據普米族自己的傳說,他們的祖先最早生活在崑崙山脈白雪皚皚的地方,過放牧牛、羊、馬的生活。後來南遷至四川的大渡河畔。十三世紀時,元世祖率領大軍南征大理,部份普米族隨軍進入雲南西北,後來在當地定居下來,與納西族、彝族、藏族接觸,吸收了他們的部份文化,形成本族的文化。普米族自稱為普英米、普日米、培米,意思都是白人。漢文史書則稱之為西蕃或巴苴。一九六○年,正式定名為普米族。

經濟

普米族聚居的地區在雲南西高山峽谷,土壤為紅壤土,氣候溫和濕潤,適宜種植玉米、大麥、青稞、馬鈴薯、燕麥等。山坡上森林茂密,出產木材和漆樹、香樟等經濟價值較高的植物,又有各種珍禽異獸和名貴藥材。此外,高山上的肥美草地,是牧放禽畜的好地方。故普米族雖以務農為主,畜牧業也是另一經濟收入來源。

普米族的手工業發達,婦女善用簡單的工具紡毛織布,所織的布圖案美麗,紋道精密。其他手工業如竹編器物、木漆,製作精美,遠近馳名。近年男子學會經商,他們說:「一個好男兒,不會搞運輸做生意,就不算能幹。」

民族特色
  1. 普米族奉行一夫一妻制。一九四九年以前,婚姻多由父母包辦,盛行姑舅表親優先婚配。有早婚、不落夫家的習俗,一些地方還有搶婚的遺風。新娘婚後回娘家,男方至少要迎娶四次,舉辦四次婚禮才會坐落夫家。
  2. 普米族性格豪爽,熱情好客,以正直、勤勞、能幹為榮;以偷竊、虛偽為恥。有尊老愛幼的美德。
  3. 普米族能歌善舞,每逢節期、聚會、婚娶都要舉行對歌,歌詞內容包括生產、婚喪、宗教、歷史等。
  4. 普米族的飲食方式是喝酥油茶拌炒麵,吃稗子飯伴以豬臕肉(一種以鹽和花椒醃成的肥豬肉)。喜吸煙、喝茶、飲酒。
  5. 房屋稱為木楞房,四週牆壁均用圓木重疊築成,用板蓋頂。一般住宅為二層,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
  6. 衣著方面,婦女喜包大頭帕,穿大襟上衣,百褶長裙,束彩色腰帶。蘭坪、維西一帶的婦女喜穿青、藍,白色大襟短衣,外穿坎肩,穿長褲,繫繡花圍腰布,戴耳環、手鐲等。男子則穿麻布短衣和寬大的褲子,披白羊皮坎肩。
宗教
  1. 傳統宗教

    普米族的宗教是各種宗教混雜的結果,既有祖先崇拜,也受喇嘛教的影響,還有自然崇拜。不同地區的普米族,信奉的宗教也有別。永勝區的普米族相信祖先的靈魂能保佑子孫,非常重視祖先崇拜。寧蒗地區的普米族因與藏族互相往來,受藏族影響而信奉喇嘛教中的紅教。此外,普米族還崇拜靈物,每家都要選定一棵松樹或麻粟樹作本家的山神,加以祭祀。又稱山泉為龍潭,當作崇拜的對象。

  2. 基督教

    普米族並沒有接觸過福音的記錄,也未聞有普米族基督徒,他們是福音未及之民。

最新情況
  1. 政府改善了普米族的教育設施,兒量多能入讀小學,部份還可以進入中學就讀。
  2. 政府在各區設立醫療站,普米族生病時可接受醫護人員的料理,不必再尋訪巫師治病。
  1. 《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上中下)》,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編,中國統計出版社,二○一二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