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W 職場使命門徒

華福2022年正式發動「職場使命門徒運動」(MDW)

六區成員組成圓桌會議與史蒂文斯博士暢談職場神學

會議日期:2022年2月17日

嘉賓:史蒂文斯博士(Dr. R. Paul Stevens)

董家驊牧師介紹「職場使命門徒運動」的來源、初衷和理念

葛理翰牧師曾說:「我相信神的下一個偉大行動將通過職場的信徒來實現」。世界華福中心(下稱「華福」)深信各行各業的基督徒都肩負著「普世宣教」的責任與使命。因此,華福希望不只是動員1% 的人投身宣教,而是動員「職場」所涵蓋的99%的信徒活出呼召。

宣教和作主門徒本是一體兩面,使命和職場亦不可分。我們不能跟隨宣教的耶穌,而不委身於宣教。神透過工作創造、維繫和總結萬有。人類透過工作活出神的形象,職場就是實踐神使命的所在。而對職場宣教有負擔的人往往找不到管道,這要求建構者去思考如何放大神放在人心中的熱情。

2016年第九屆世界華福大會開始著眼「使命門徒 Missional Discipleship」,2019-2021年接連三屆國際商界使命門徒大會,看到應該把商界基督徒和神的使命連接,強調BAM(Business as Mission)。

為了更深的探討和更廣的連結,2022年開始,華福發起「職場使命門徒運動 Missional Discipleship @Workplace」(下簡稱「MDW」)系列圓桌會議、配套工作坊及年度大會。來自世界各地長期關注、參與、推動職場宣教的教牧、機構領袖、神學家,和宣

教動員者應邀出席。委身同行一年,共同鼓勵裝備教會、紮根神學反思、聯動職場實戰推動者,實踐職場宣教動員。互相學習,互通有無、激發對話、共享資源、加深連結、共同成長、共進共創。這不僅符合華福的定位「連結 · 促進 · 共創」,更是藉此實現神對普世的心意——「彼此相愛」的大誡命。

第一次MDW圓桌會議,我們邀請到維真神學院職場神學退休榮譽教授、溫哥華職場轉化學院Institute for Market Transformation (IMT)主席及創辦人史蒂文斯博士(Dr. R. Paul Stevens)作為嘉賓分享職場神學概論(On Becoming a Marketplace Theologian)。

職場神學的四大好處

第一,職場神學是工作和信仰的整合,有益於身、心、靈。第二,職場神學全面透析了我們微不足道的努力如何融入神宏偉的計劃,回答了為何工作、為誰工作、如何更好地工作和工作的終極目的等重要問題。它是工作的「世界觀」,即真正的「工作觀」。第三,職場神學解釋了職場上的阻力和艱辛的原因,並提供應對之策。它讓我們與神作為工作者創造、作為生意人道成肉身的身分連結,教我們不斷學習神這位善工的榜樣。第四,未信之人也得以藉此嚐到天國的滋味1

職場轉化學院IMT的使命和理念

IMT(Institute for Marketplace Transformation)是一個基督徒群體,旨在幫助信徒整合工作和信仰,轉化職人、職事、職場。其使命是裝備各行各業的基督徒,賦予他們一週七天活出天國召命的能力。

IMT的「I」為職「人」的「融會整合」(Integrating)——聖俗不分家、整全、透明、公義的,擁抱神國度價值觀的群體;「M」為職「事」的「富有意義」(Meaning)——深度的實用性,詮釋和推廣職人、職事、職場存在的神聖目的(與神共創、建立社群、佈滿全地、榮耀神);「T」為職「場」的「茁壯成長」(Thriving)——令職人、職事、職場人性化,助人和其所在的工作場域中經歷各個層面,包括經濟、社會、屬靈、關係方面的完整性,經歷自由和快樂(路4:18-21)。

職場神學的定義和實踐關鍵

神學,簡言之就是講「生命的意義」。William Perkins曾這樣定義:「神學是研究如何活出永恆受祝福的生命的一門科學」(“Theology is the science of living blessedly forever.”)將其中的詞語稍加替換,便得到了R. Stevens對職場神學的定義:職場神學是講「工作的意義」的,「職場神學是一門科學,研究如何蒙福地工作到永恆。」(“Marketplace theology is the science of working blessedly forever.”)

對職場神學定義的解讀:「職場神學」研究神和祂對職人、職事、職場的心意,賦予意義。「科學」(science)意味著包含了調查研究,「自上而下」(Theology from Above)及「自下而上」(Theology from Below)的在人類營商、工作的領域裡做神學。「工作」(working)處理圍繞工作而產生的議題,例如,什麼使工作成為工作?工作和休息有何不同?工作和召命有何關聯?「蒙福地」(blessedly)回答在神的同在和意旨的光照下,工作如何與神的國度相聯?「受祝福地工作」的價值和美德又是什麼?「永恆」(forever)強調超越此生,去到永恆。在地的工作有屬天的價值嗎?新天新地裡職人、職事、職場的未來是什麼?

「自上而下」研究職場神學的重要角度:三位一體的神(建立群體的基礎)、創造(物質的重要性)、人類(攝政及關聯性)、工作(與神共創)、罪(工作、權利、阻力)、救贖(人、文化、創造、權利)、神的國(神現在與未來的統治)、聖靈(神賦權的同在,使有道德地生活和工作成為可能)及末世/末世論(神國度的全然彰顯和新天新地)。實踐職場神學研究的關鍵:神學,在於賦予事物意義,因此就有「金錢」、「企業」、「工作」、「營商」、「非營利」、「機構文化及轉化」、「領導」、「服務」、「呼召」等等的神學。就如誡命中最大的一條所言,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主你的神(可12:29),R. Stevens過去40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經驗亦證實,這需要有「頭腦」(Head)、「心靈」(Heart)和「雙手」(Hand)的共同參與。「頭腦和智慧」(Head & Mind)即思維過程,是西方慣用的方式;「心靈和靈魂」(Heart & Soul)包括在禱告中經歷和探索職場神學的靈性層面,是東正教傳統的方式;「雙手和力量」(Hands & Strength)即應用(將真理活出來,同時得到啟示)是亞洲的慣用方式。對於職場神學的研究,亞洲人十分注重實用性。

西方神學的分化及職場神學的整合

西方神學令人攪擾的問題——分岔、分裂、分區。在西方,神學被分為系統神學、靈修神學、歷史神學、聖經神學、基督教倫理學、應用神學。然而,從起初及中世紀時(啟蒙運動之前),神學的拉丁字是 「habitus」(一種靈魂的習性)——是整全的2。當我們進入這個整合的過程時,就會發現,其實職場神學包括了宣教使命(Mission)、屬靈生命(Mysticism)、系統神學和聖經神學所研究的「意義」(Meaning)以及倫理道德(Morality)。

整合分為四個主要的層面。第一,宣教使命層面。職場是今時今日在地最重要的宣教場域。人們每週有40 - 100個小時在其中,生命問題也在此浮現。除了以營商進到受限制的國家或地區宣教的形式以外,職場本身就是神宣教工場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需要各種相關的神學研究:宣教和事工(Theology of Mission and Ministry)、透過宣教營商(Business through mission)、營商宣教(Mission through business)、在營商當中宣教(Mission in business)、BAM營商宣教(有時被理解「為宣教的營商」Business as mission)、國度職場事工(Kingdom Workplace Service),及國度企業(Kingdom businesses)。第二,屬靈層面。美國商學院也會談及一些新興的神秘主義,比如商業活動中精神、靈性的內容。但職場神學所談的靈性,有助人工作、伴隨於工作之中、及使工作本身成為屬靈的幾個面向。其靈性發展的重要議題包括:如何帶著靈魂去上班345、職場的屬靈紀律操練、過行動和反思平衡的生活(參與和沉思)、領導的靈魂、創業創新的靈魂,以及職業洞察力等。第三,倫理道德層面。其基礎是神的命令,如十誡等;其次是聖經中結果/終末的視角,如妓女喇合以終末的眼光憑信心接待探子而被與聖人同列(希11:31);另外包含品德的塑造及與神相交。商業活動的方方面面都存在倫理道德,如競爭、銷售、營銷、推廣的道德規範,世俗化與良性經營,跨文化的道德困境,有害和賦權式的組織文化,賄賂、激勵和獎勵,產品或服務的誠信等等。第四,意義的層面6。我們同時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神學,且後者需要前者做指導。舊約傳道書就是「自下而上」神學的典範,紮根於研究生活,既在「日光之下」(無神),又在神國之中(與神同在)。約伯則是另一個典範,他在禱告中探究自身的痛苦經歷。

職場的呼召是全方位的,職業本身就是呼召。因此職場神學的整合需要有各個層面,宣教使命層面——「雙手」,意義的層面——「頭腦」,以及屬靈和倫理道德的層面——「心靈」。

與工作的神同作同息

如果你在你的工作中、職位上、工作場域內,在神的同在和意旨裡思索、禱告、研究和實踐聖經教導,不斷反思、應用、成長,你就已經是一位職場神學家了。

解析約伯——「自下而上」的神學家模範

約伯如何研究:約伯透過禱告研究生活現實,他的研究正是東正教的方式。當中關鍵的議題是「無償的信心」(gratuitous faith)——約伯尋求神並不是因為能從神得到什麼(伯1:9,14:15)。

約伯和他的朋友(傳統「自上而下」的神學家)的區別:約伯的朋友並不禱告,只是對約伯談論神,而約伯是與神對話,以禱告探究痛苦。神喜悅約伯的評論,而對約伯的朋友氣憤(伯42:7)。

約伯的三大福音研究發現:第一,神不是人,如果祂是人,我們的問題就解決了。(伯9:32-34)。第二,約伯有位在天的「律師」為他辯護,證他清白(伯16:19-20)。第三,約伯有位在天的「親戚」(一個救贖者——希伯來語「goel」)要拯救他,他復活之時將會得見(伯19:25-27)。

約伯的反思:約伯回答神「我知道,你萬事都能做;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 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伯42:5-6)約伯懊悔的似乎不是他的朋友所指控他的,那麼他懊悔的是什麼?這就留給每位在場的嘉賓去思考。

問答討論環節

白崇亮博士:為何西方學界會選用 「marketplace theology」這個詞來描述職場神學?當我們譯成中文時,「職場神學」其實是工作場域的神學,即英文的「workplace theology」。如果用「marketplace theology」,那麼中文則沒有直接的對應,而是會譯成類似「市場」這樣的詞。那麼「marketplace」 到底是什麼意思?有無其他詞可以替代?英文選用「marketplace theology」來描述這種神學的緣由是什麼?

R. Stevens:「市場」只是職場神學的一個面向,中文若是沒有相對應的詞彙,不能全面表達或在亞洲的語境中不合適,不如棄之而改稱「workplace theology」。我不是很清楚「marketplace theology」這個詞是如何在西方出現的。但西方學界犯過很多的錯誤。而很多東方的職場神學家都是在西方受訓,然而返鄉之後,卻不得不忘掉一些所學以適應亞洲更公共、更群體化的語境。在英文中,marketplace 包含了大範圍的workplace,即包含了經濟、金融等領域間的互動,是指大範疇的、全球化的、互相依存的工作場域。

陳敏斯博士:請問Paul是否認為「marketplace theology職場神學」是「the theology of work工作神學」的一個下屬分支?

R. Stevens:我認為是反過來的。美國的一間機構名為The Theology of Work(創始人William Messenger),其事工會關注探討經濟、商業、廣告等等議題,遠遠超過「the theology of work工作神學」的範圍。如果將其稱為「workplace theology」我倒覺得更恰當。「the theology of work工作神學」已經逐漸成為一個大範疇的統稱,幾乎包含除了教會事工之外的一切。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也可能包括教會事工。

陳敏斯博士:也因為The Theology of Work project這個詞被圈定,以至於很多人跟用,甚至以之指代「marketplace theology職場神學」。

孔雷漢卿長老:在我過去25年的事工生涯中,我反覆在「marketplace theology」和「workplace theology」兩者間切換。就我的一點薄見,「workplace」的概念更綜合、更全面一些,包含了政府、媒體等等。而「marketplace」的重點多為商界。所以目前為止,我較常用「workplace」。

在我的教導裡,我也將Paul的職場神學不同層面的「3H」——「頭腦」的知識 (Head),「心靈」的確信(Heart),「雙手」的應用(Hands)——擴充添加了「雙腳」的健康習慣。因為應用並非一次性的,而是週而復始方有成效。

李適清博士:作為系統神學家,我們認為應該堅實地紮根於神的話語。我們會非常擔憂,如果做「自下而上」的神學可能會消減了某些神性。一般大眾會通過講道、讀經等方式接觸神的話語,產生自己對神的理解。不論他們是否意識到,人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神學。因為單一的一方是不足夠的,我們應該如何平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這兩種神學?或縮小兩界之間的落差?如何能幫助弟兄姊妹看見和理解一個更大、更完整的圖畫?

R. Stevens:兩者都要教。因為沒有「自上而下」的神學(聖經神學、系統神學等)做支撐,就無法很好地教授「自下而上」的神學。這也是我的顧慮,因為有些「自下而上」的神學沒有足夠的「自上而下」的神學依據。因而偏離了正道,誤認為自己發現了新的神學真理。然而,「自下而上」的神學不一定僅僅是經文的應用,當我們去探討生命,特別是工作的時候,也會有從神而來的啟示。

李適清博士:我想這也是個普遍問題,大家喜歡研讀經文,但基本上會停留在大腦的層面,到了現實生活中就會出現斷聯。

白崇亮博士:我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神學的觀點是從人類學習週期的角度出發的。「上」和「下」是兩個世界,前者是抽象的、概念性的,後者是經驗的。要完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週期,就需要連接兩者,即所謂的「整合」。人類學習的方式,其實是透過做事、應用和經歷。我們透過自己的經驗來試圖理解神的信息、旨意和目的。當然聖經是神啟示給我們的信息,但要真正完成這個理解過程,就要透過經歷。沒有聖經做支撐,我們對經驗和行為的解讀是不完整的。就我自身的經歷和觀察,包括在商界、商學院,所教導的只是地上的經驗。但是聖經給我們的卻是一個高得多的視角。但反過來,缺少經歷,單純概念性的學習也是不完整的。所以我很同意Paul的觀點,我們需要兩者並行。

司徒永富博士:白老師講到商學院的教導,如果從「3H」(Head, Heart, Hand)來看 —— 剛剛孔雷漢卿長老擴展添加了「雙腳」—— 商學院職場的教導在知識(Head)、創新、執行(Hand)上都很厲害,而最缺乏的是心(Heart)。按我的理解,這部分是最重要的。聖經中亞當、夏娃犯罪,與神斷了連結,其實就是沒了「心」。從「心」出發,是職場缺失的部分。所以職場不僅要講創造神學,也要講救贖神學,就是回到與神連結的關係。這是商學院裡最缺乏的,目前還沒有出路。

郭鴻標牧師:我也希望回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神學的話題。我們對神學家,特別是系統神學家的錯誤印象是覺得他們只懂得「自上而下」的神學。我以Paul Tillich著名的相關法(the method of correlation)為例(著名福音派學者Millard Erickson甚至寫了一本系統神學的書來討論Tillich的理論),在我們的屬靈資源和自身經歷之間建立關聯是神學家和牧師的責任。但現實中,很多神學家對於神學或真理的理解是非常靜態的,且缺乏探索新事物的開放性。他們通常認為「經驗」是過於主觀的,缺失了客觀現實。這樣的思維方式太過狹隘。當我們去看舊約聖經時,我們用「心靈」(Heart)敬拜神,「心靈」是種非常符號化的語言,另有「腎臟」(脾氣秉性)、「肺腑」等亦在此列。如果再看舊約的智慧書,甚至摩西五經,它們不是一系列死的規條,而是神的指示。然而很多學者、神學家會將其解讀為一系列刻板的基礎教義。所以我們必須回到聖經本身,去看聖經多樣性的解讀方式。Paul剛剛引入新教背景的改革宗神學家William Perkins,那麼我就以John Calvin為例,在他的經典著作《 The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第一章中,他寫道:「我們必須認識神才能認識自己」。因此,「認識神」與「認識自己」緊密相關,那麼「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神學就絕不能剝離。因為人和神的連接是在關係裡,認識神就是認識真理,才能理解自己的經驗,即便是談到「心靈」——神秘主義的部分。我們實在不太了解中世紀神學,甚至連奧古斯丁也被我們誤解。我們似乎覺得我們可以脫開「心靈」(Heart)去強調「頭腦」(Head)。其實不可能。當你去讀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時,你會發現他的懺悔歷程是內在的心靈之旅。在此也呼籲大家在研習聖經和神學上要走得更深一些,以至於可以教授正確的神學。遺憾的現實是神學界的誤解非常之多。但我希望我們能有開放性,讓神的話語和我們自身的經歷對話,從而在這個圓桌會議的聚集中生出新的靈感和洞見。

R. Stevens:奧古斯丁的確是一個注重心靈的人,他的很多作品都是關於心靈的,也有些是關於「雙手」應用的。

董家驊牧師:談到「心」的重要地位,奧古斯丁有個洞見:心所渴望的會塑造我們的人,隨之而產生的行為,也會反過來塑造我們的心。今天談到職場神學的時候,我感到有個很難跨越的隔閡。似乎強調職場神學的人會覺得教會牧者很難與他們觀點一致,而很多教會牧者其實也看重整全的門徒訓練,但有時在推動職場神學的時候會有些格格不入,覺得自己未經歷過職場,或涉足太淺,不夠資格和能力談論。針對二者之間的鴻溝,我很好奇Paul多年在維真神學院訓練牧者、神學生、或者在推動職場神學事工的過程中,有什麼好的經驗可以分享,去縮小職場神學的推動者和第一線教牧領袖之間的這種差距?

R. Stevens:教會是圍繞著職場神學展開事工的地方。將橋樑和賦權式的事工搭建到教會以內,是關鍵所在。當前,我們都處在一個全球性的事工之中,這個事工不僅僅是在北美、亞洲,而是在全球進行。然而,卻很大程度上繞開了教會。

如要改善這個現狀:第一,在每個神學院,每個將要成為牧師的學生都應該至少上一門關於職場神學的課程,並配合實踐(如何使會眾有能力在週間的工作中服事神和鄰舍)。

第二,我自己也做過牧師,很了解在教會服事容易只專注於教會內部的生活。我自己是這樣做的:每週拿出半天時間到會眾所在的職場上,我不會去傳道令他們尷尬,只想了解他們在職場面對的困難,去支持、為他們禱告,讓他們知道他們在做的是神的工作。如果每個牧師都能如此,那將會是極具轉化能力的改變。我自己有個實例是,我跟一位律師朋友提出去到他職場的請求,他就致電那一週要見的每一位客戶,說有一位朋友想要學習法律,可否在會議中旁聽,沒有一位客戶拒絕。我就此經歷為我的朋友寫了很長的,特別針對他的工作的神學反思。

第三,我們需要更多在職場上工作過、或正在職場上工作的牧師(兼職亦可)。即雙職(雖然我們的呼召只是一個)、「織帳篷」、經濟上自給自足的(起碼是自己供應一部分開支)經歷。

第四,每個教會都應該定期有職場神學相關的講道,因職場是會眾每週度過40-80小時的地方。

梁旭輝傳道:剛剛Paul在回應白教授的時候提到,往往在進入職場,或涉足職場事工一段時間後,人們會重新審視職場神學,通常需要修正。不知Paul可否列舉幾點我們應該「忘掉」的,以至於前車之鑑可以成為後事之師?

R. Stevens:第一點,也是最關鍵的,還是要先抓住職場的神學。第二點,應該明白宣教和職場之間的關聯。第三點,應該清楚我們的工作本身就是對神的敬拜。第四點,需要看見職場是「如何」作為靈命塑造和認識神的場域存在的。要看見職場更廣、更深、延伸擴展的含義,不僅僅將其當作勞動、做事的地方,而是我們置身其中生活和工作的整個世界和背後的系統,也包含了教會。最後一點,我覺得應該理解和認識「神的國度」的概念。「神的國度」是將整本聖經整合在一起的概念,也是福音的信息本身。我們所說的「好消息」不是死後的靈魂得救,升到天堂。主耶穌所傳講,並在事工中不斷重複的福音是「神的國度」,是無比整全的。而了解到「神的國度」和職場之間的關係是重點。

  1. 觀點在R. Paul Stevens的新書《The Kingdom of God in Working Close——The Marketplace in the Reign of God 》將會有更詳細的論述。
  2. 參見Doing People Theology,R. Paul Stevens,chapter 1,In The Other Six Days: Vocation, Work and Ministry in Biblical Perspectiv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9), 3-23.
  3. 參見Taking Your Soul to Work: Overcoming the Nine Deadly Sins of the Workplace,R. Paul Stevens, Alvin Ung
  4. 參見The Practice of the Presence of God,Brother Lawrence
  5. 「The primary location for spiritual formation is the workplace」,Christ Plays in Ten-Thousand Places,Eugene Peterson,p.127
  6. 原文檔包含註釋:借鑑自David Miller

圓桌會議文字報告

2023年4月24日 MDW 6.0
2022年12月29日 MDW 5.0
2022年10月11日 MDW 4.0
2022年8月8日 MDW 3.0
2022年6月2日 MDW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