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門徒 Podcast

EP 1《使命門徒》的誕生

第一個關注全球華人教會趨勢的基督徒Podcast

訪談日期:2021年1月29日

主持:Judy 姊妹

嘉賓:董家驊牧師 (訪談時為世界華福中心候任總幹事)

文字記錄:鄭雅文姊妹

編輯:鍾佳怡師母

讓全球華人基督徒能聽到彼此的聲音

Judy:今天是「使命門徒」第一集,先請家驊哥分享為什麼會想要做Podcast?

:我自己大概從五、六年前開始就很喜歡聽Podcast,有很多很棒的英語節目,當中也有談基督信仰與全球趨勢的,可惜的是,沒有華語的。過去這一年,台灣因為疫情,Podcast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但很少針對基督徒領袖、特別是中生代的,這是第一個起心動念的原因。

第二個,我發現很多有創新想法、做法的人,生活歷程都待過不同國家,經過不同文化衝擊。我認為,光是去到另一個新的國家,都會讓你重新去看待自己,以致於面對新事物時,至少有兩種思考方式,這就是創新、創意的來源。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有跨文化的成長經驗和機會,所以我們希望透過這個Podcast,讓全球華人基督徒能聽到彼此的聲音,並透過聆聽別人的聲音來看到自己的處境,也看到自己的框架、並學習他人的框架,這樣的激盪會是很美的一起成長的過程。

跨代、跨界、跨文化的聆聽

Judy:聆聽的確很重要,那麼未來設定讓大家彼此聆聽的主要內容會是什麼呢?

:第一是跨代、跨越世代的聆聽,今天很多地區的華人教會都面臨一個困境:世代之間的張力非常大。我們所在的台灣,教會中年長者和年輕者幾乎對每個公共議題的想法都有差異,而我過去在北美牧會時,也看到第一代移民、他們的孩子--在美國長大的第二代(ABC)和後來的年輕新移民間,也有很大的張力,但常常我們只看到表面的差異,卻沒有去聆聽背後的脈絡。

第二是跨界的聆聽。很多基督徒的Podcast都是牧師在講,但其實光是全職服事,就有在教會、在宣教界或在神學研究機構的分別,更不用說大部分的基督徒是在商界、在職場,甚至是家庭主婦。我們需要在不同業界中回應上帝使命的基督徒來彼此分享,擴展我們回應使命的想像。

第三是跨文化,透過來自全球世界的聲音,意識到原來自己也是在某一特定文化中思考事情,藉著不同人的分享,將有新的激盪和想法。

所以,我覺得聆聽是跨代、跨界、跨文化,如同約翰斯托得牧師說的「雙重聆聽」,基督徒首先要聆聽上帝的聲音,其次是上帝把我們所放在的世界的聲音,最後他也強調,要彼此聆聽 。

Judy:這樣的聆聽與基督徒的日常生活如何可以有更多實際的連結?

:對每個基督徒而言,我們都是在跟隨一個活著的上帝,上帝透過祂的話語向我們啟示祂自己,也道成肉身來到我們當中。但要記得,我們所敬拜的耶穌基督不只是在過去,也是在現在、且以後永在的,上帝現在仍透過祂的話語向我們說話。所以,我們首先需要在每天生活中操練學習聆聽,上帝在對我們說什麼?我們的生活如何回應上帝的使命?

其次是彼此聆聽,很多時候我們悶著頭自己想,但當聽到彼此聲音時,可能發現,原來,此時此刻上帝把我放這裡是有意義的。舉個例子,我在北美有兩年是在牧養英文堂(第二代),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很納悶,上帝為什麼把一個在台灣長大的我,放在英文堂,我覺得很沒意義。直到有一次,一個學生的母親剛過世,他跟我分享生命中的痛苦,我突然有個很深刻的感受是,如果上帝把我放在這裡只是為了陪伴這位弟兄,都值得。在那一刻,我找到在那特殊的處境中上帝託付的使命,這會讓我做這件事情時有了方向感。當然,不只是在教會牧養,包括在職場,我們都需要學習聆聽。

作主門徒跟回應上帝使命是一體兩面

Judy:聆聽之後產生「使命」,這也是我們Podcast的關鍵字,「使命門徒」這個名稱怎麼來的呢?

:可從兩方面來講,一個是我個人的生命故事 ,另一個是教會歷史。我大部分的服事是在教會當牧師,關注的多是教牧議題。過去牧者聚集時,常是在談教會如何增長,但近年有一個很好的趨勢,就是大家越來越意識到我們不能只談增長,而是要關注我們有沒有在培育耶穌基督的門徒?我們是在建造組織,還是建造門徒?教會事工的圓形圖中可能有分敬拜事工、外展事工等等,但所有的核心都是discipleship/作主門徒。

但過去五年,我開始參與很多宣教運動,認識很多宣教士、宣教動員者,發現宣教動員中也同樣存在一個圓形圖,描述基督徒能做許多事,包括植堂、傳福音、敬拜等等,而所有一切核心是宣教。也就是說,在教牧及宣教的圈子都會畫一個圖來描繪最終的核心,但竟是如此不同:一個是discipleship作主門徒,一個是mission宣教,這讓我很困惑。

直到2018年,世界華福中心在香港舉辦「青年使命門徒營」,當時一聽到這個名詞我就想:啊哈!沒錯!就是Missional Discipleship!

其實,作主門徒跟回應宣教使命是一體兩面,根本是同一件事。「使命門徒」Missional Discipleship的概念提醒我們,教會在強調作主門徒時,不只是在講如何生產教會需要的幹部來維持組織運作,而是在跟隨那位宣教的上帝(Missio Dei),並且跟隨耶穌時不可能不回應、實踐上帝的使命。當我們在談宣教時,「使命門徒」也提醒我們,宣教不只是要完成事工,而是在跟隨那位有位格的、宣教的主,住在祂裡面。

疫情後的宣教新思維

另一方面,則是回顧數百年教會歷史的體會。大約18世紀,英、美、歐洲經歷一波復興的浪潮,產生許多有名的奮興佈道家,如約翰衛斯理、George W Hitefield等等,也影響19世紀歐美教會紛紛向海外差派宣教士,到亞洲、非洲、美洲等地,所以19世紀也被稱為宣教的時代。到了20世紀,世界上已知的國家都已有教會;因此1970年代左右,全球福音派教會在宣教上似乎有些卡關,都在問一個問題:要向萬民萬國傳福音,但現在萬國都有教會了,是不是表示使命完成了?1974年,約翰斯托得和葛理翰牧師召開「第一屆洛桑世界宣教大會」,在大會前夕,這個問題也懸掛在每位與會的福音派領袖心中,到底福音使命完成了嗎?

這次大會之所以很重要,是因為宣教學者Ralph Winter在當中提出:馬太福音所說的向萬民傳福音,指的不是現在概念中的「國家」,而是以文化語言區分的people group/族群。一個國家可能有不同民族,例如馬來西亞就有馬來人、華人等等好多個民族,但並非是每個民族都有能自傳自養的教會。當福音派教會看到向萬民傳福音的使命並未完成後,又重燃起新一波的宣教風,差遣宣教士,強調離心(離開這個中心)的宣教。

21世紀初,許多社會學家看到,全球已進入人口流動的時代(The Age of Migration),每個國家都是移民輸出國,也是移民接收國。換句話說,萬民因著全球人口流動,很大程度已散布到世界各地。但2020年的新冠疫情暫緩了這樣的流動,也讓人們暫時定在所在的地方,或許,這正是另一個宣教典範轉移的時刻。過去我們常強調離心的宣教,此時是不是也能看到「向心」宣教的重要:本地教會如何接待那些來到我們當中的福音未得之民?當我們在談使命門徒的概念時,不是只有到遠方差傳;在本地也應該看到:上帝把誰帶到我們身邊?我們如何能在所在之地,透過「接待」來回應福音使命?

跟隨那位宣教的上帝

Judy:剛剛我們從個人角度及歷史脈絡來看「使命門徒」,最後能不能用一句簡單論述來總結「使命門徒」的定義?

:使命門徒就是跟隨那位宣教的上帝、參與上帝救贖轉化世界的門徒。不是建立組織、事工,而是跟隨宣教的上帝;不是完成自我實現的使命,而是參與在上帝要完成的使命中。

Judy:如果我現在要參加,要怎麼做呢?

:回到最根本,首先從聆聽開始,聆聽上帝的聲音。在我們生命當中,我們需要常常操練聆聽上帝的話語,透過聖經、透過教會群體。第二,當然是聆聽「使命門徒」Podcast,我們辛苦錄製這個節目,就是希望把世界各地不同的聲音帶到大家面前,透過聆聽上帝在世界各地所做的,以及不同地方的人如何回應上帝使命,刺激我們去想:在我們所在之地,可以如何回應上帝、參與使命?第三,如果你覺得這個Podcast很棒,也可分享給親朋好友,聽完可以一起討論。例如聽完馬來西亞嘉賓的分享,或許不能完全適用我們的處境,但能帶來什麼樣的刺激?我們如何在本地開始回應上帝的福音使命?

Judy:能不能透露未來的具體內容?

:我們有一些想法、規劃,但世界變化很快,很難具體打包票一定走向某種形式。我們每周會推出一集,以訪談全球中生代基督徒領袖為主軸,中間也可能會穿插分享一些我覺得值得讓全世界華人教會都聽到的書籍。

Judy:希望大家跟我一起期待,現在就按下訂閱鍵,成為一起加入學習旅程的夥伴。

:「使命門徒」Podcast是世界華福中心的一項事工,而世界華福中心是在推動福音運動。既然是運動,就不只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希望透過這個Podcast,讓我們成為一起學習的群體。如果您有任何想法可以留言,讓我們知道您想聽什麼?有哪些疑問?盼望在這趟旅程中,我們一起探索前行, 一起回應上帝託付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