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萬邦‧臨萬民

短宣,為何?

何伯昌
美國聖地牙哥主恩堂粵語堂牧師

  在過去十五年全時間事奉中,曾經參與和帶領很多次短宣隊。因我所事奉的地方在北美,帶領的教會是粵語為主,當想到要作短宣,很自然就想起中南美洲的需要。因中南美洲是最多廣東人居住的地方。再加上十五年前梁得人牧師從巴拿馬(Panama)跑到北美教會向我們介紹中南美洲的福音需要,我就決定以日後的時間到中南美洲不同地方與當地教會合作傳福音。每次短宣的第一週,我們通常負責帶領兒童工作──假期《聖經》班。晚上舉行福音電影分享和醫療講座聚會。認識小朋友後,第二週我們會家訪和探訪成人。雖然每次短宣體驗是吃力和辛苦,但在主裡得到滿足和喜樂難以形容。縱然我認為短宣有這麼多好處,但也會聽到弟兄姊妹甚至傳道在帶領自己教會參與短宣時存著不少誤解。因此盼望藉著這文章,能幫助教會和弟兄姊妹認識為何我們應當參與短宣工作。

短宣,為何?

一.回應大使命呼召 (參太二十八19、20;徒一8;林前九16、17)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十二1~3)

  一切從亞伯蘭開始。

  記得在一九九七年加拿大(Canada)聯合宣教大會中,講員滕近輝牧師和我們分享了一個重要宣教信息。他說宣教使命不是從《馬太福音》二十八章才開始的,其實早在《創世記》十二章神對亞伯蘭的吩咐已開始。《創世記》十二章之前描述神怎樣開創這個世界和建立人群,十二章之後述說神怎樣賜福亞伯蘭。然後第三節告訴我們神藉亞伯蘭賜福這世界。其中背後含意是指亞伯蘭一手接受神賜福,另一手把福氣向世人伸展。因此,早在創世時候,拯救、宣教、賜福給人類,早在神計劃當中。若這道理是正確,我們很多人一手已接受了這救恩和神的賜福,我們願不願意像亞伯蘭一樣聽神吩咐用另一隻手把這福氣和未信人分享。

  無論從哪一段經文開始去解釋,我相信每位信徒都同意我們要傳福音。問題就是我們是否只向圍繞著我們身邊的人傳福音?若是,不在我們身邊的人,比如住在中南美洲的人又怎樣?有些人則議論我們──若掛著彼邦需要,我們鄰舍的需要又當怎樣回應?因此他們建議我們應先把福音傳遍給我們的鄰舍,然後才考慮彼邦需要和籌組短宣隊把福音傳開去。這似乎是很有道理,也是現今很多教會不參與短宣的理由。那麼這是正確的嗎?

  作為教會牧者,當我們細心思想教會全年事工方向時,就知道我們並沒有忽略鄰舍的需要。若我們參看全年教會事工計劃,有很多工作是為本地傳福音而設立。就我自己教會來看,在鄰舍的需要上,我們有福音主日、新年福音慶祝會、佈道會、假期《聖經》學校、主日學福音班、親子班、中秋節慶祝、復活節和聖誕節聚會、社會關懷、餐福事工、小組查經等,都與分享福音有關。由此看來,我相信大部份教會和我們一樣沒有忽視鄰舍需要。那麼教會計劃中對彼邦事工的需要,又當怎樣回應?若教會有短宣隊,我們可能只計劃以十天時間到海外傳福音;相對來說,我們卻是忽略了對海外差傳事工的需要。

  那麼有人建議等待我們把福音傳遍我們的鄰舍後,才考慮彼邦需要和計劃短宣又怎樣?大使命中心榮譽會長王永信牧師曾經這樣說:若我們的概念是先為鄰舍傳福音,待時候到了(所有人都信主),我們才向海外傳福音,那麼耶穌基督的救恩,在二千年以後,會仍然停留在耶路撒冷。因為到現時為至,還有很多在耶路撒冷的人未信耶穌。

  由此看來,我們不要再給自己藉口在教會內不參與和推動短宣工作。

二.傳揚耶穌基督的愛(參太五13~17,二十五 35~40)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 義人就回答說:『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你呢?』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二十五35~40)

  利馬(Lima)大玲的故事:

  我曾經去過祕魯利馬(Peru)四次短宣,每一次去利馬都帶著不同感受回來。以下是一次去完利馬短宣後的感言:

  本年二月是我第三次參加利馬短宣,每次都帶著興奮和感恩心探望和關心當地的同胞和弟兄姊妹。記得當我們到達利馬機場和乘搭巴士到旅館時,我和同行姊妹講了一句話:「來到利馬,我覺得好像回了家一樣。」當你兩年內去了利馬三次,每次探望他們時,他們都帶著愛來迎接你,那感覺像回家一樣。

  每次到利馬,我都探望大玲,她是我第一次去利馬時所認識的姊妹。當時她還未信主,是一家酒樓的老闆。她個子高大,帶著一點生意人的傲氣。我們第一次見面時,感覺有點難與她接觸和相處。但當真正認識她,發覺她如小孩般需要神的愛和關心。她告訴我從小開始,生活並不愉快。生活每一階段,有如一浪接一浪般困難。自從丈夫患上憂慮症後,她不單要主理酒樓事務,還要獨力照顧兩位兒和家庭。因她是女性,在生意上經常被欺負。日間因工作流汗,下午若遇搶匪會流血,晚上難過時流淚。

  原來流汗、流血、流淚是很多中南美洲華人的縮影。因工作緣故,很多人把自己困家內如坐牢般做家庭式生意賺錢。每天工作十多小時和每年只放兩、三天假,生活苦悶和沒有喜樂。感謝主,我有機會把耶穌基督的愛傳給大玲,而她亦願意接受主。當大玲信主之後,環境雖然沒有改變,但神改變了她,改變她對事情的看法,令她對生命有盼望,神的信、望、愛可從她的眼神看得到。當我第三次去利馬探訪她時,知道她每週都有參加聚會和崇拜,心裡為她而高興。她從一位沒有生命氣息的人成為一位盼望信主的基督徒,這是何等喜悅的事情。最後她提醒我一件事,問我們可否再來,因在利馬還有很多好像她的人,生活困苦流離,需要福音。為何我們要參加短宣?大玲的見證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理由。

三.提升我們傳福音的心志(參徒一8;提後四2;羅十14~17)

   「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 』只是人沒有都聽從福音,因為以賽亞說:『主啊,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十14~17)

  我的父母就是這樣信主的:

  每位預備參加短宣的隊員,包括牧者,都要重新思想和學習如何在短時間內有系統地把福音向陌生人傳講。中南美洲的環境與北美洲有點不同,在北美洲內大概你可以先預約福音對象,然後才上門傳福音;中南美洲華人不單每天要工作十多小時,很多時候他們的工作地點就是他們的家。特別是那些作買賣生意的老闆,我們要把握機會,在他們沒有客人的時候與他們分享福音。因此,非常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要熟練福音的內容,然後才向他們傳福音。當我們有這樣的操練,我發覺很多隊員在短宣之後,他們更有勇氣及熱誠傳福音。有些從前沒有向家人傳福音的,都帶著神的能力向家人傳福音。我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一天晚上,當我和父母親在家看電視,我望著未信主父母親的面孔,突然聖靈提醒了我──你還記得在巴拿馬短宣時看過這面孔嗎?我記得我看見過。那時不單是一、兩個,還有很多,很多,當時我的回應就是主動走到他們面前向他們傳福音。聖靈提醒我:那些人我不認識,倒向他們傳福音;現在面前的是我的雙親,為何我沒有那種熱誠和能力向他們傳福音?因著短宣經驗,在那天晚上,我就主動向自己的雙親傳福音。感謝主,我的父母就這樣信主了!

  短宣,為何?因它使我有膽量向自己的父母傳福音。


pic1:巴拿馬短宣


pic2:因巴拿馬治安不好,當地中國人要把自己關在店鋪內做生意


pic3:帶領短宣隊探訪當地華人商場

 

分類:短宣中南美洲宣教宣教士見證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八三期,二○一二年十二月號,第二十至二十二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共享宣教經驗:地方堂會

現已收錄 50 文章

高雲漢、黃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