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萬邦‧臨萬民

今日華人信徒的猶宣策略

楊至恆
新加坡讀經會主席

  許多華人基督徒認為,他們只需全力以赴地為主得著未信主的華人,其餘未得之民的福音需要就留給其他國家的信徒代辦。當我眼見一些華人信徒投身普世宣教,並致力接觸未得族群,實在令人欣喜。然而,有多少華人信徒向猶太人傳福音?有多少信徒知道猶太人是「未得之民」?有多少信徒明白向猶太人分享福音的重要?

「先是猶太人……」

  在我早年的事奉生涯中,《羅馬書》一章十六節是我喜愛的經文之一。使徒保羅毫不畏懼地宣告:「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但我習慣在此劃上「句號」,即使經文續說:「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直至數年前,我聽到後來成為以色列福音差會總幹事的羅約翰牧師(Rev. John Ross)解說這節經文,我才醒覺「還有未完成的事」。雖然我相信「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但我沒有將向猶太人傳福音視為首要任務。我不斷向華人、印度人、非洲人……分享基督的救恩,獨欠猶太人!

  然而使徒保羅、巴拿巴、西拉、提摩太和路加的宣教工作,都以帖撒羅尼迦、庇哩亞、哥林多及安提阿的猶太會堂為起點。

不作猶宣的藉口

  我們或會以猶太人是神的子民為藉口推卻猶宣:猶太人相信《舊約》中的神,並且參加猶太會堂聚會,就像基督徒上教堂一樣;我們被誘惑以為他們早已得救,故不需認識耶穌。然而,使徒彼得和約翰向猶太長老宣稱:「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參徒四12)

  對眾使徒而言,猶太人及外邦人只能靠著耶穌基督得救,但大部份猶太人仍拒絕承認耶穌是應許賜給他們的彌賽亞。無論如何,神沒有為猶太人另立救贖計劃,救恩早已在《舊約》中顯明,並成就在耶穌的降生、受死及復活中。

替代神學!

  部份基督徒相信,教會取代以色列成為神的子民。「替代神學」的重大缺點之一就是惹來以下質疑:若神可廢棄與「舊以色列」所立的約,基督徒如何肯定祂不會廢棄與「新以色列」所立的約呢?不管這是否屬實,這說法使基督徒失去不被神所棄絕的把握。除此以外,替代神學還帶著對猶太人的指摘,他們要對耶穌的死負責,因此神拒絕猶太人而接納教會。歷代以來,這說法激起對猶太人的憎惡。

  因此,那些「愛」以色列的基督徒嘗試強化猶太人的政治地位或身分,同時滿足猶太移民的社會需要。另一些愛猶太人的基督徒則致力保留他們的文化及宗教習俗,更有些信徒將猶太人的傳統習慣納入生活之中。現時尚有人為以色列的聖地而戰,這些或許是好事,然而有些基督徒對猶太主義及以色列建築物的興趣大於猶太人。

猶太人需要耶穌基督

  可惜的是,許多基督徒輕視以色列及關於猶太人的事,又或有些信徒過多關心猶太人,兩者同樣帶來忽視猶太人的福音需要,雖不至於拒絕向他們傳福音。我們需糾正這些觀念。我們對猶太人的首要關注是讓他們通過耶穌基督得著救恩。多項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全球約有一千四百萬名猶太人,居住在以色列的剛超過五百萬。與世界其他人口比較,一千四百萬雖是小數目,但蘊含重大意義。

  二百年前,英國(United Kingdom)知名福音派領袖查爾斯.西米恩(Charles Simeon)出席一次宣教會議,他熱切地相信猶宣的需要,極其關注猶太人的未來;但其友人向他表示,全球只有六百萬名猶太人,外邦人卻佔六億之多,他問西米恩:「哪類人最重要呢?」西米恩以《羅馬書》十一章十五節直截了當地回應,若六百萬名回轉歸主的猶太人能使六億名外邦人「死而復生」,那麼,哪類人較重要呢?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九章一至四節表達他對猶太人的摯誠關懷:「我在基督裡說實話……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我是大有憂愁,心裡時常傷痛;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他們是以色列人……」現在還有多少人像他這樣關懷猶太人呢?

  保羅續說,神兒子的名分屬於以色列人,他們已得著榮耀、諸約、律法、禮儀、應許,基督也是從他們出來的(參羅九4、5),故他們需要救恩!在《羅馬書》十章一節,保羅亦陳述他對以色列民的深切關愛:「弟兄們,我心裡所願的,向神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

認識橄欖枝

  在《羅馬書》十一章,保羅引用了《耶利米書》十一章十六節的比喻:神稱呼以色列為「青橄欖樹,又華美又結好果子;如今他用鬨嚷之聲,點火在其上,枝子也被折斷」。保羅以此比喻指出當猶太人相信耶穌基督,就會像外邦人歸主時一樣被連於橄欖樹上,藉此解釋在神的計劃中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關係。

  《羅馬書》十一章十六節的橄欖樹「樹根」是列祖,他們與神立下永約(參創十二1~3、十五17~21、十七1~14、二十二15~18、二十六24、二十八13~15)。以色列仍是神「華美的青橄欖樹」,未被砍下焚燒,但正如先知所預言,枝子已被「折斷」,並照保羅所言,已被野橄欖樹枝子──外邦人──取代。被折下的橄欖枝是個別的猶太人,因為他們對彌賽亞缺乏信心,故他們被「折下」,並由信主的外邦人取代。

  不過,保羅在《羅馬書》十一章二十八至二十九節這樣說:「就著福音說,他們(未信主的猶太人)為你們(信主的外邦人)的緣故是仇敵;就著揀選說,他們(猶太人)為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緣故是蒙愛的。因為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

  猶太人是神所愛的仇敵,祂可以將他們接回橄欖樹上。保羅指出神不但可以將猶太人接回橄欖樹,到了那天,許多猶太人將被收納;當這事發生,猶太人必「死而復生」。

新群體

  在《以弗所書》二章,保羅以聖殿代替橄欖樹闡述相同觀點。他說教會是屬靈的殿,這不是由石頭建成的,而是由信主的猶太人及外邦人組成的。神正創造「一個新人」、一個新群體,就是基督的身體,以彰顯祂的榮美。

  耶穌則從另一角度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約十16)我們的主正告訴信靠祂的猶太人,祂希望將外邦信徒(中國人、日本人……)帶到羊圈裡。

  我們聽到中東的猶太人及阿拉伯人彼此相爭,但在以色列,「一個新人」的概念正逐步實現,猶太及阿拉伯基督徒一起敬拜及團契相交,每年有一千二百名猶太及阿拉伯信徒一同參與戶外活動。二○○九年十月十七日,以色列多名教會領袖聚集於當地的奇亞特.迪方市(Kiryat Tiv’on),從那兒可俯瞰耶斯列谷(Valley of Jezreel),為要見證一個包含操希伯來語的基督徒與操阿拉伯語的基督徒的新群體,哈利路亞!

探訪集中營

  猶太人的歷史是悲慘的,二千年來,以歐洲大屠殺最為慘烈。一九三九至一九四五年間,德國(Germany)納粹政權在阿道夫.希特勒(Adolph Hitler)的統治下,企圖殲滅歐洲所有猶太人,為此目的,他們興建多個惡名昭彰、位於達郝(Dachau)、奧斯威辛(Auschwitz)、比克瑙(Birkenau)、特雷布林卡(Treblinka)、貝爾森(Belsen)等地的集中營。

  我曾與妻子探訪達郝集中營,在場看到三萬二千名猶太人囚犯的照片,他們當年死於疾病、營養不良及衰竭。一九四五年當地獲解放以後,再多二千名囚犯因嚴重營養不良及疾病致死。救援來得太遲了!在整個探訪過程中,我們與許多同行的人哭泣不斷。

  我們亦探訪過位於波蘭華沙(Warsaw, Poland)中心地帶的猶太聚居地,四十萬名猶太居民中,有二十五萬名被驅逐往特雷布林卡集中營,大部份死於毒氣、槍擊、營養不良及疾病。

  我們到訪的奧斯威辛及比克瑙集中營設有三十個大營舍及五個毒氣室,營內的猶太人被下令脫光衣服進入毒氣室「沐浴」,然而氰化氫(Zyklon B)毒氣取代了水被泵進室內,成人和小孩為自己的生命絕望地尖叫,進去者無一生還,沒有人可以述說這段恐怖經歷。

  在希特勒掌權的時代,逾六百二十萬猶太人被屠殺,這龐大的死亡數字實在難以想像,直至我們看見一個接一個房間內堆放著小山般的袋子、帶髮的頭皮、剃刀、杯、鞋、書及衣服。百萬計的猶太人死亡的事實衝擊著我,或許大部份死者從未聽聞彌賽亞已來到,並為他們的罪而死。對他們來說,一切都已太遲,但現存的一千四百萬猶太人又如何呢?

華人基督徒能為猶太人做甚麼?

  1. 到訪以色列:遊覽以色列雖然可以增加你對當地不同人士及文化的了解,或讓你更明白當年耶穌的時代背景及生活方式,但請不要太著意祂出生及被釘十字架的準確地點。最重要的是確認祂已為我們降生為人,並在我們心中作王。讓我們內心滿載神要救贖世界各地猶太人的火熱心懷。
  2. 為猶太人得救禱告:猶太人需要看見我們的生命彰顯基督的愛。保羅在《羅馬書》十一章十一節表示,神的救恩臨到外邦人,藉以「激動以色列發憤」。神所賜的新約本是給「以色列家和猶大家」的應許(參耶三十一31~34),因此外邦信徒有責任「激動」猶太人,使他們同得從神而來的賜福。
  3. 向猶太人分享福音:謹記要留心一些敏感話題,不應問他們:「你是基督徒嗎?」或「你希望成為基督徒嗎?」,他們會認為你出言侮辱。這情況適用於其他信仰人士。

  有些書籍能助你了解接觸猶太人時要注意的事項。你亦可報讀在英國倫敦(London)舉行的以色列福音差會夏令課程,當中會探討猶太人的生活、歷史、文化及宗教,你更有機會在當地的猶太人社區向他們傳福音,獲取實戰經驗。詳情可透過電郵查詢:shalom@cwi.org.uk

  別忘記神應許賜福予那些祝福亞伯拉罕和他後裔的人。

思考問題

  1. 你如何理解「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的含意?
  2. 你能否看出被折下的橄欖枝與信徒新群體之間的關聯?
  3. 保羅要求我們像他一樣學效基督的樣式。試想想我們如何跟隨保羅對猶太人滿有負擔(參羅十1~4、九1~5)?

 

分類:猶宣跨文化宣教

本文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總第二七七期,二○一○年四月號,第二十四至二十六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宣教概論

現已收錄 5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