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萬邦‧臨萬民

勿把青年「拖」至中年才宣教!

滕張佳音
香港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

  香港宣教士以中年人為主,平均年齡是四十七歲,未來十年將有至少四份之一的香港宣教士退役,問題相當嚴峻。1這不但是宣教人力招募與培育的問題,更是急需檢討的宣教觀念與政策問題。香港教會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怪現象:就算年輕人有志踏上宣教之路,我們卻總把他們「拖」至步入中年,才放他們到宣教工場。

宣教士被「拖」致老齡化?

  按筆者觀察,大概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社會對學歷與經驗的要求漸漸提升,人對「成熟」的定義便不斷延後。教會青年要起來當宣教士嗎?我們的反應大多是:預科畢業生太年輕了,未成熟怎能成器?等他多讀點書,至少擁有大學學士學位吧(以香港的情況,畢業時約二十二歲);再等他有點工作經驗吧(工作兩年後約二十四歲);甚或等他完成神學訓練吧(完成道學碩士三年制課程後已二十七歲);最好等他有全時間牧會經驗(兩年後已二十九歲);結了婚、同行有伴吧(籌備結婚及新婚適應,至少用上一年,屆時已三十歲);等他申請差會又獲通過(由禱告、物色、申請、體格、心理及性向檢查、面試、等候……至少一年,約三十一歲);還須籌夠經費方可接受差遣(學寫代禱信、在個人及群眾面前分享異象與需要,籌足開拔費和第一期的每月開支,至少再多一年,約三十二歲);接受差會職前訓練及等候簽發證件(視乎工場難度,需時有長有短)。到達工場時,保守估計可能已屆三十四歲,還須在第一期適應工場環境、學習語言文化(各差會釐訂每期三至五年不等,也視乎語言文化跨越的程度,從而影響宣教士的適應效果。年紀越大,適應越難)。就算能於三十七歲踏上第二期宣教歷程,已婚宣教士可能因為兒女的教育問題而影響去留。可見宣教生涯越遲起步,越不利於克服障礙!

  筆者十分認同許南忠弟兄的呼籲:「我們實應盡量支持年青人參與宣教……我們應該盡量簡化步驟使年輕人容易參與,不要設障使他們難以踏上宣教之路……我是完全無經驗,只存著單純的信心及認同,就踏上了宣教路,這是二十年前的事,故開始得早(年輕)並不表示只會有『短暫』的事奉……『提早開始』可能是其中一條鑰匙!」2許弟兄十九歲開始對宣教有負擔,二十歲便加入世界福音動員會(Operation Mobilization, OM),至行文時已服侍了三十三年,並於忠僕號(MV Doulos)出任東南亞區幹事。

  我們處處保護年輕人,不想他們碰釘子,其實我們可能對年輕人沒信心,怕他們亂事,我們卻忘記自己年輕時也曾經歷不少錯失,今天稍為成熟老練,都是神和身邊的人不斷給予學習機會的成果。為何今天我們倒要剝削年輕人的學習機會?在終身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當給予年輕人充裕的「階段性成長」空間。

誰說年輕人不能成大事?

  約瑟(參創三十七2;四十一46)、撒母耳(參撒上三章)、大衛(參撒上十六11;十七42、55;撒下五4、5)、但以理(參但一章);約翰(參約十三23~25;十九26、27)、保羅(參徒七58)、提摩太(參提後三15;提前四12)等蒙神大大使用的人,都是年輕人。

  我們熟悉的西方宣教士能在艱鉅的跨文化工作中奠下終身宣教大業,大多由二十多歲開始獻身,並從挫敗中學習、從困難中成長,屢敗屢戰,一生靠主在黑暗的大地上放光。請看羅伯特.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二十五歲(一八○七年)抵達廣州;戴維.利文斯通(David Livingstone)二十八歲(一八四一年)抵達非洲;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二十二歲(一八五四年)抵達上海;徐文默(Samuel Zwemer)二十三歲(一八九○年)投身伊斯蘭教宣教;翟輔民(R. A. Jaffray)二十四歲(一八九七年)抵達山東滕縣;斯坦利.瓊斯(E. Stanley Jones)二十三歲(一九○七年)抵達印度(India)等,說明越早投身宣教,越年輕便適應新環境,越能對工場作出深遠的貢獻。

在大學生中培育宣教人材

  一八八五年,七名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學生委身海外宣教,啟程來到中國作榜樣,引發影響逾半世紀的「海外宣教學生志願運動」(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 for Foreign Missions, SVM,一八八六年成立),此運動激發了約二萬五千名學生,前仆後繼地踏上海外宣教道路,也直接帶動了普世宣教大業。

  今天我們應該繼續培育基督徒大學生成為寶貴的宣教人力資源。在北美每三年一度由國際校園宣教事工(InterVarsity)主辦的URBANA青年宣教大會,自一九四六年至今,已有逾二十一萬二千名年輕人接受挑戰、參與大使命。3香港學園傳道會除了致力於大學校園推動福音運動外,自九十年代初至今,有目標地在大專畢業信徒領袖中,差遣信徒以宣教士身分到海外校園服侍。該會現已差遣了二十六位為期一年及二十八位為期三年或以上的宣教士,到日本、創啟地區及伊斯蘭教國家等地服侍。盼望有一天,所屬的校園宣教士能遍及全球八千家重點大學。4

  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日晚在韓國首爾奧林匹克運動場(Seoul Olympic Stadium)舉行的「韓國學生主後二千宣教大會」(Korean Students Mission 2000),場面震撼令筆者畢生難忘。當晚約有七萬名韓國學生齊集主前誓師立志,廣傳福音,5目標是主後二千年能差出十萬學生參與長宣及短宣,他們甚至不惜停學一年,率先遵行大使命。韓國宣教事業蓬勃,實在有賴當地教會及家庭支持年輕大學生參與宣教。

  香港若要產生更多年輕宣教士,除了神在他們身上的恩召外,還需要家庭與教會同心協力地培育下一代的工人。基督徒家庭須反思:「如何從基督化家庭教育作起點,培植我們的孩子?就算將來不是宣教士,也是最好的宣教支持伙伴。」教會亦應重視兒童主日學的宣教教育內容,以致教會少年人及青年均被潛移默化地薰陶,透過各類型宣教年會、宣教營及短宣隊等,逐步增加對宣教的認識及參與宣教行動。

  後現代年輕人較喜歡先有親身體驗的學習模式,引起學習動機與興趣,然後才作理論的反省及整合。在終生學習的過程中,讓年輕人多些投身前線參與宣教,在不同階段接受適切的裝備吧!以免我們繼續把青年「拖」至中年才讓他們宣教啊!

  1. 熊黃惠玲:「香港宣教士斷層危機」,《往普天下去》(二○○七年一至三月),第一至四頁。(下載自http://www.hkacm.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215&Pid=7&Version=0&Cid=260&Charset=big5_hkscs,下載日期:二○○八年五月十七日。)
  2. 許南忠:「為何不讓年輕人參與宣教?」,Chinese Around The World (一九九五年一月號);中譯文《華傳路》第九期(一九九七年一月),第八至九頁。(下載自http://home.netvigator.com/~gohk/8.9.html,下載日期:二○○八年五月十七日。)
  3. InterVarsity 現活躍於五百三十多家北美基督教或非基督教大學校園內。URBANA 06 有二萬三千位參加者,參展宣教機構及神學院達二百七十五家之多,使年輕人有更多機會了解他們未來可以投身的宣教工場。請參閱http://www.urbana.org/_rewind.cfm。
  4. 葉應霖:「校園宣教全球化─本地青年宣教動員的重點平台」,《香港學園傳道會校園事工》第四期(二○○八年二月),第六頁。(下載自http://campus.hkccc.org/journal/issue004/CampusDynamic-4-issue.pdf,下載日期:二○○八年五月十七日。)
  5. 「主後二千宣教大會」總覽(AD2000 and Beyond Movement Overview)。(下載自http://www.ad2000.org/ad2kbroc.htm,下載日期:二○○八年五月十七日。)

 

分類:青年宣教

本文原載於《教牧分享》總第一六○期,二○○八年七月號,第六至七頁。世界華福中心版權所有,如欲轉載,可來信申請。

 




宣教概論

現已收錄 5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