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

仡佬族

Gelo

人口

550,7461

分布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二十多個縣,還有少數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這族的特點是非常分散,多與其他民族雜居。

語言

仡佬語屬漢藏語系,各地方言差別很大,甚至在同一縣的仡佬族也不能通話。漢語是他們普遍使用的語言,不少人還會苗語、彝語或布依語,大約只有四份之一人說仡佬語。沒有本族文字,通用漢文。

歷史淵源

仡佬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人。另一意思是竹,有史書認為仡佬是僚的後裔,約二千年前,僚人在貴州地區建立了夜郎國,傳說夜郎國的大王從竹而生,因而以竹為姓,所謂姓是指整個氏族的名稱。這夜郎國的遺族在史書上稱為夷濮,時至今日,貴州的彝族仍稱仡佬族為濮。濮人奉竹為圖騰,並自稱為仡佬(即是竹的意思)。以後,史書上也把這自稱作為民族的名字。

由於自然或人為的因素,在歷史上,仡佬族沿著山川河谷往各省遷徙,部份仡佬族在東漢時已流入廣西南部,甚至遷徙至中南半島的越南。公元四世紀中葉,他們又曾大規模北遷至四川盆地北部。唐宋時期,部份仡佬族流入湖南。元代,又有部份居於雲南。這些仡佬族在漫長歲月中逐漸與當地民族融合,保留仡佬族稱呼的只佔少數。今日,貴州省的仡佬族多自稱是本地人,廣西的仡佬族自稱啥該,意思是搬家。這些自稱某程度反映了仡佬族遷徙的歷史。

經濟

在歷史上,仡佬族曾有過輝煌的時間,但因為種種原因,被迫退向貧瘠的山區,古老的文化已然褪色。史書記載仡佬族是從事農耕的民族。至今,在田壩居住的仍種植各種稻米。住在山區的則種植玉米、小麥、蕎麥、紅稗、高粱、紅薯、土豆等。此外,還有薴蔴、煙草、油菜、茶葉等。

手工業方面,他們善於釀酒,著名的茅台酒就是源於仡佬族的牂柯酒。他們還長於採礦和冶煉,尤其是煉汞,到今天,不少仡佬族仍然在深山中開砂煉汞。部份仡佬族還鑄造鐵犁等農具。部份居於河邊的善撐船,能駕小舟衝過激流險灘,以航運為業。

民族特色
  1. 仡佬族的婚姻與漢族相似,行一夫一妻制。過去婚姻多由父母作主,現在年輕人已有較大的自主權,父母一般都順從子女的意願來定親事。其中較特別是迎接新娘至男家後,不拜天地,逕入新房。
  2. 仡佬族耿直忠信,注重禮節,非常好客,常留客人住宿,並以上賓之禮待之。仡佬族又有敬老的習俗,把好菜先敬給老人,年輕人都有義務替老人背負重物。
  3. 仡佬族村寨多在高山建造,古代房屋是依樹積木,以居其上的幹欄,近代的房屋形式多樣,與所居之地的民族看齊,最普遍是壘木板泥牆的茅草房。
  4. 飲食方面,以玉米為主,兼食麵食、薯類等雜糧,喜吃酸辣。肉食方面有豬肉、狗肉、雞肉。一般飲用泉水,招待客人才用茶。
  5. 衣著方面,與所居地的漢族或其他民族一樣。傳統的服裝是上衣短及腰,袖背上繡上花紋,花紋以下用條布重疊。外套貫頭衣(又稱仡佬袍),由整幅青布造成,中間穿一洞,以便頭部穿入。婦女穿無褶筒裙。
宗教
  1. 傳統宗教   

    仡佬族奉行祖先崇拜,也崇拜大樹神、山神、士地神和牛王菩薩等。但仡佬族地區沒有廟宇、寺院、偶像,也沒有系統的宗教組織和教義。他們最尊敬的是祖先,但祭祖方式各有不同。有些把祖先安置在房子中間廳堂裡,以香燭供奉;有的地區有神龕;有的在灶房內放一塊木板,或貼上幾張紙錢,以示祖先位置;有的把最近的小山視為祖先的替身;有的在灶前默念祖先的名字,以表敬意。

      

    原始的宗教帶給仡佬族許多迷信和禁忌,帶來生活和思想上的束縛,也影響了他們生活的各方面。族中有人生病,有時是用占卜送鬼神,或請喃吆解咒,也有請巫師施藥治病。

  2. 天主教   

    十九世紀後期,曾有法國(France)傳教士在貴州仡佬族中間進行傳教活動,建立天主堂。有些仡佬族歸信天主教,但人數不詳。直至今天,仡佬族天主教教徒的數字無法確知。

最新情況
  1. 交通及郵電通訊設施不斷改善,極大地改變了仡佬族地區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2
  2. 教育事業發展較快。據二○○五年統計,仡佬族地區適齡兒童入學率已達98%,輟學率控制在1%以內。3
  1. 《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上中下)》,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編,中國統計出版社,二○一二年一月。
  2. 資料引自中國大陸政府網站,網址: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6-04/14/content_254408.htm(下載日期:二○一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3. 同上。